時間:2012/07/03(二)19:20
地點:中山堂
出席:Catherine de Léan(女主角)、歐陽倫(《寶米恰恰》男主角
紀錄:吳芸臻 / 攝影:蔡明村

主持人:感謝各位觀眾前來觀賞國際青年導演競賽中的做愛後我們談情,今天邀請到影片的女主角,做映後的座談,請大家掌聲歡迎他。

女主角 (Catherine de Léan):很感謝各位來這邊欣賞影片,也感謝台北電影節邀請這部影片。

Q1(主持人)當初接到這個影片的時候,怎麼準備的?因為這部影片只有兩個角色,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A1(Catherine de Léan)一開始看到劇本對內容印象深刻,也對其中的情感深受感動,裡面描述的情感既深刻又貼近現實,於是接受演出角色。但又非常害怕,因為劇中角色與自己個性非常不一樣,所以是很大的挑戰。

Q2(主持人)導演留了多少即興演出的空間?

A2(Catherine de Léan)這是一個書寫的非常完整的劇本,每個景、人員移動、節奏等等都在劇本中,例如影片一開始的性愛場面在劇本中就占6頁篇幅之多,非常詳盡描述演員的動作,就像是演奏樂曲,必須照著樂譜去走。

Q3(觀眾)這部片的情緒起伏非常大,在演出前怎麼和男主角做溝通?

A3(Catherine de Léan)首先,和男主角在真實生活中不是很合,相對的男主角是非常好的演員,所以在演出中和男主角還比較合。

Q4(主持人)這部戲是不是非常大的挑戰?

A4(Catherine de Léan)第一,和男主角在真實生活中不友好,反而是一個優勢,還好在演戲時不會愛上男主角;二,片中女主角的和自己是非常不一樣的,自己是非常熱愛生命的,所以也去訪談了很多有自殺、毀滅性傾向的人,從他們身上得到很多靈感。

Q5(觀眾)兩段外景和內景比起來演出時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片尾曲是不是有原聲帶?

A5(Catherine de Léan)沒有甚麼特別的不同。片尾的曲子是法國的曲子,在影片中聽到的是由另一位英語系國家的歌手演唱法語,影片是在魁北克拍攝,回應到加拿大的國家身份,以語言做一個關連。魁北克是為一講法語的區域,魁北克曾欲獨立但未成功,久而久之,講法語的人口也就漸漸減少。導演也關注到法語人口減少,所以片末小孩朗誦法語傳統詩歌、童詩,就是想將語言流傳到下一個世代的想法。

Q6(歐陽倫)演出和自己非常不一樣的角色時,在演出時怎麼賦予劇中角色特別的靈魂?

A6(Catherine de Léan)首先,魁北克在1970年代發生和平的新自由主義運動,女性認為他們不是只待在家裡,而後,新自由主義後的下一代,對性愛非常開放,但女主角不是這樣的人,所以在演出前有特別接觸這樣的人,劇中有非常長的獨白,就好像朗誦,自己和劇中角色的距離,反而有助於演出,不至於太陷入劇中情緒裡面。

很好奇觀眾對影片的反應、接受度如何?台灣觀眾似乎有很多共鳴,非常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2年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