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7/04(三)13:30
地點:新光三廳
出席:魯本奧斯倫(導演)
紀錄:林仕晉 / 攝影:陳嬿守

Q1(觀眾)片子當中有一位角色,從頭到尾臉孔都是模糊的,有打上馬賽克,可不可以請導演稍微解釋一下?

A1(魯本奧斯倫)在這部片子裡,並不是為了保護這位演員,或是不讓他被人認出來,才這麼做的,而是藝術上、美學上的選擇。的確,每當我們在影像中看到,用馬賽克的方式讓人的臉模糊掉,當下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認為,是在保護那個人。但是在這裡發想的起點,是為了激起觀眾對於這個問題的懷疑與思考。另外特別跟大家說明一下,開場的真實節目,是真的存在於瑞典的節目,它的名字是《叫大家一起唱吧》,而且非常的受到大眾歡迎,這是一個讓瑞典人感受到一種大家庭感覺的節目

這個節目當中的歌曲、橋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有一年,有個人無預警地出現在這個節目中,是導演沒有事先安排的,後來播出時,這個人就被拿掉,換成一個看起來更好的人。這樣的一件事情就帶動了電影的發想,讓我們用電影來看到另外一個面向,去看看瑞典當中,被社會所遺棄的、比較邊緣的這些人,他們可能並不屬於一般瑞典人所認同的社會大家庭。

Q2(觀眾)請問導演,片中出現的很多鏡頭都是有人拿東西往河裡丟,這代表了什麼意思?而電影最後那個氣球升空又有什麼意涵?

A2(魯本奧斯倫)我年輕的時候也有過一段荒唐歲月。我生長在一個小島上,當時島上有很多的年輕人,有太多的精力無處可以發洩,剛好這個島上有許多的腳踏車,所以這些青少年,想盡辦法來找車主跟腳踏車的麻煩,像是片中所看到的破壞腳踏車的舉動。但這一方面是種破壞性行為,但也是一種創造,因為要想出讓車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破壞方式。就像影片中這群青少年將腳踏車困死在路燈燈柱上一般。

再來是關於氣球的部分,是因為某一天看見天上有東西飄過,看起來像氣球,但又不完全是,好像是從遊樂場飄出來的,於是突然有了這個念頭,影片中這個物體是用數個垃圾袋並列而成的,應該是很醜的,但卻像是故事中的這些人們一樣,他們是不容於社會的,都不是美麗的人,但卻透過並列在影像當中,傳達出一種美感。

Q3(觀眾)有個小小的疑問,片中有幾個年輕人在唱歌,好像故意有唐老鴨的聲音,請問那模仿,還是這群年輕人自己裝出來的,還是導演經過特別變音處理?

A3(魯本奧斯倫)你可以試試看(全場笑)。吸入氦氣後,聲音真的會變成那樣,然後一段時間後就會變回來,但是一次最好不要超過四、五秒。這並沒有真正的危險性,只是會讓你特別的有感覺。  

Q4(觀眾)我前兩天看了導演的作品,有《Play》、《銀行事件》、《五道人生難題》,我在看完這些片子後很好奇,瑞典人是不是像導演在影片中呈現,凡是事不干己的就會袖手旁觀。在這些片中,所有的路人對影片正在發生的事情都當作沒看到,或是抱持著冷漠的態度,我不知道瑞典人是不是都這樣。在《五道人生難題》裡有一段,老師對學生不當體罰,這時有位正義的女老師,為這個學生講話,結果卻被其他同事排擠,在導演的眼中,這也是一個常見的人性嗎? 

A4(魯本奧斯倫)我覺得這個現象不只是在瑞典社會,而應該是人類的一種天性。當我們看到意外狀態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害怕,接這第二個會想的是,如果介入的話,會不會因此有什麼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例如之前有個中國女生在路上被車撞了,有很多路人經過但卻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所以並不侷限於瑞典。在《五道人生難題》裡,這個片段是去想要探討人在團體裡面,當作出與團體意見不一樣的事情,會造成個人被排斥與孤立。

很多好萊塢電影裡有牛仔的角色,他們坐在酒吧裡,沒有人要跟他們說話,這就是一個普遍而相似的狀況。如果決定是起來與團體對抗,也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後面沒有背景支持的話,就會被排擠、孤立,同時主張與想法也不會被接受。我讀過很多跟集體行為有關的資料,其實面對一件不公不義的事情,有沒有選擇跳出來阻擋,最大的原因不是在有沒有正義感,而是跳出來阻擋這個行為,無形中就意味著是在指責旁邊冷眼旁觀的人,是冷漠的、不願意出面幫忙。女老師的狀況也是一樣的,是在指責另一個團體。

有一個研究的結果是這樣的,事件發生時,越多人在看,越少人會願意出來幫忙,因為越多人,團體壓力越大。曾經紐約發生有個女人在街頭被打了30分鐘,最後死亡,但是實際上親眼目睹的人有30個。所以面對同樣的事件,看到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對旁邊的人問說,這樣是對的嗎?藉由這個方式先創造出與自己立場一致的團體,而不是自顧自的出來對抗。

 

Q5(觀眾)從觀影手冊可以知道這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也聽說有一些個人的經驗在裡頭,是不是可以親自現身說法,為什麼要拍這樣的片子?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別人對這部片子的好評跟壞評?

A5(魯本奧斯倫)我不知道台灣電影界的狀況是如何,但在歐洲,如果想要出來成為導演,想要再有下一部片的話,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去挑釁、激起觀眾的興趣,很多電影是還沒有去看就知道怎麼開始、怎麼結束的。但我沒有興趣去拍這樣的電影,只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讓許多有己見的人,去看、也去思考到底發生什麼樣的事?有個美國導演叫Harmony Korine,是我的偶像,他拍了Gummo這部電影,當初看完這部片,就想模仿同樣風格的電影。

主持人:非常感謝各位觀眾,我們再給導演一個熱烈的掌聲。(全場鼓掌)

 

 《吉他蒙古人》影片介紹

 更多映後座談紀錄請看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2年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