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7/7() 15:20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出席:金灵默 (導演, 前譯金敬穆)
紀錄:文字:邱品諭 / 攝影:楊佳靜

主持人我先問一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結構的問題,這兩則故事、三個人物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到90分鐘後才看到片名,這是一開始就有的設計還是剪接才做的作法?

導演Kim Kyung-Mook):剛開始寫劇本時這是兩個少年的故事,在兩個少年故事的連點上放上片名,而在後面的過程,我認為片名開始時才是本片故事的正式開始,所以片名才會放在比較後面的地方。

主持人那第二個問題我想要延續關於兩個角色身分的問題,因為這些角色的身分對於觀眾是陌生的,可以多講一點嗎?導演有沒有政治上或更深入的表現?

導演Kim Kyung-Mook因為身邊就是有這些角色的存在,在片中也有看到漢江以南比較富裕的同志少年,以北是比較貧窮的逃離北韓的少年,確實在片中想要表現出南韓和北韓的實際狀況。

 

Q1(觀眾):我想請教兩個問題,裡面的演員都是職業演員還是非職業?第二個問題有關於結局的部分,這樣的結局設計有特別的用意?

A1(導演):兩位演員確實是專業演員,這部作品都是兩位演員的初試啼聲,透過試鏡來演出,最後面的部分確實是很多觀眾會想問的問題,而我想表達的是這可能是兩個人但也可能是同一個人。

Q2(觀眾):我想問兩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整部片的手法用有點現代主義事的手法,以大量的隨性的拼貼,想請問導演使用手法的意圖?

A2(導演):導演想要敘述的是以少年的日記用回憶過去的手法,所以在電影的編輯上會使用前後時序的方式

Q2-2(觀眾):影像材質的不一樣,有些解析度的不同,有一部分像是少年以DV拍攝的畫面,但是有些又沒辦法直接這樣解釋,因為有些場景感覺是少年不在現場,想請問這樣的拍攝手法的意圖是什麼?

A2-2(導演):看到比較像DV錄的都是小賢拍的,影片裡沒有第三者,你看到清晰的是電影,不清晰的就是小賢拍的。

 

Q3(觀眾):想問兩個問題,好奇導演認為北韓來的人及朝鮮人是社會邊緣的人想幫他們發出心聲嗎?好奇導演對於這兩類人的看法。

A3(導演):確實是想表達這些人在社會上處於比較不安定及疏離的狀況,且本身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但與其是想幫社會發聲不如說是自己本身想要表達這樣的狀況。

Q3-2(觀眾):我很好奇北韓的青年,一開始會去聞女主角的衣服,表示他一開始是喜歡女生的,是異性戀,可是在後來好像變成是同性戀,想要請問主角在性別認同和轉換是否有特殊過程?

A3-2(導演):在電影裡使用非常多雙重的手法,少年對少女的情感其實也有可能是對媽媽的情感投射,因為北韓和朝鮮在地理位置上是十分接近的,所以在南韓久了是不是也會懷念母親的情感,有不同、雙重的意義。

Q4(觀眾):我最感動的是男孩逃脫出來,逃脫出來是否有從以往的生活逃脫的意思呢?

A4(導演):確實想要處理的是,兩人之前都處於絕望的狀態,但有一人走了出來,雖然不能說是很有希望的出去,但是起碼是有踏出這一步、有走出來。

 

 《無以名狀的憂愁》影片介紹

 

 更多論壇紀錄請看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2年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