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7/06(五)18:00
地點:中山堂
出席:姚宏易(導演)
紀錄:吳芸臻 / 攝影:陳嬿守
映後Q&A
Q1 (主持人):裡面小東畫畫老是調整角度,他也一直在講調整角度,想請問是不是你在拍這個片之前你自己的選擇過程?怎麼觀看這些風景、人?
A1 (姚宏易):沒那麼複雜,就只是紀錄片,看這個畫家怎麼創作,我們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角度。紀錄片的故事是從剪接台上才開始,素材很多很多,所以在素材中選擇出故事。
Q2 (主持人):劉小東的旁白是平時聊天拍攝截取的嗎?
A2 (姚宏易):是和我們的監製、另一個作家在場聊天,聊天過程都在講創作上的事情,所以畫家講的內容才會這麼深入。整個是一場談話。我們坐上炕上面聊天。
Q3 (主持人):畫面好像6.70年代美國家庭式錄影機的拍攝畫面,我自己又牽強附會把他連想到劉小東的畫作,你使用那樣的顏色是有怎樣的想法嗎?
A3 (姚宏易):當初拍沒有想那麼多,機器是二戰時的、發條式、不用帶電池,也不用帶助理,16厘米的機器,選擇用那個機器是因為它有點像照相機,因為在那個地方架攝影機會有很多人圍觀,比較不會有人發現。後來剪接的時候,才發現貼近他回鄉的主題,他的記憶。
Q4 (觀眾):在飛機前面打牌打多久?
姚宏易A4:一整個下午,真的在那邊賭博,當牌桌上有金錢輸贏的時候,誰管旁邊還有攝影機。
Q5 (觀眾):劉小東說他的畫有穿透力,希望表現層次,請問在畫展出的時候,他小時候的朋友,也有這種穿透力的感受嗎?有怎麼樣的感受?
A5:感覺到牛B,就是很屌,不能說他們沒有藝術層次。在我拍完我覺得他講的穿透力,其實是不斷地穿透自己,因為有歷史,能夠過歷史穿透,最後是穿透自己,所以他選擇回家這個主題,因為對我來講回家是很難表現的主題,我想他也是利用這個主題穿透自己。就好像我們拍電影一樣,有時候當我們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作品就維持在那邊,所以創作者會很想穿透自己。
Q6 (觀眾):導演或是畫家的意思,要為沒有聲音的人發聲?
A6 (姚宏易):導演的意思,他的畫一直是這樣的主題。
Q7 (主持人):請問導演拍攝時間?從幾年幾月到幾年幾月?
A7 (姚宏易):我們跟著他回鄉的過程,大概3個月,所以我們就跟了3個月。2010年的事情,冬天的時候有再回去一次,而且在那邊才知道農民曆怎麼用,完全照時令走。
Q8 (主持人):林強的音樂也太屌了吧,音樂是後製的時候剪好素材給他看還是怎樣?我覺得有些剪接是照節拍走,音樂激昂的時候,畫面也是。
A8 (姚宏易):我們有請他到那邊走一圈遊覽一次。我們的訓練是把他錯開。
Q9 (觀眾):你在10幾年前就和劉小東有接觸,你談到這個紀錄片是想記錄創作過程還有對自己創作意義的穿透,當初是怎麼決定主題、挑選劉小東做為紀錄片的主角,請問淵源起頭?
A9 (姚宏易):其實剛好相反,是他挑選我,因為他有認識一群北京電影學院的人,他從很年輕就很喜愛電影,所以他每次的創作就會帶一個紀錄,他這次找我們是因為他回家的主題要非常有人味,所以第一想到的就是侯導,因為我也是學美術再做攝影再做導演,所以選擇我過去拍攝?
Q10 (觀眾):他的畫有一天晚上被破壞,我想問這件事情的後續,劉小東的想法?
A10 (姚宏易):他的想法當然很生氣,因為是他的創作,但我們在旁邊的人都很高興,因為像我拍紀錄片,他老覺得只有我希望他出事,因為出事才有東西拍,他認為只有小姚一天到晚希望我出事,有天就真的出事了,其實我覺得挺好的,因為畫畫是一個人創作,難得有一幅畫是兩個人創作的。
Q11 (主持人):裡面那片蘆葦也太美了!聽說侯導也想去看看但沒拍到是不是?
A11 (姚宏易):我們去年去過一次,但蘆葦是每隔一年會長得比較好,中間有一年長得不好,很多植物是這樣,果樹也是。
Q12 (觀眾):劉小東好像很習慣被媒體拍攝,又是她自己邀請你去拍的,請問拍攝的時候角度還有你的想法?
A12 (姚宏易):其實他一直叫我去拍他的兄弟,但是要完整,就一定得拍,是阿,他過於習慣被拍攝,但是我覺得其實人都是這樣,你讓他做他專業的事情的時候其實是他最有魅力的,例如說拍照拍我,我也很尷尬,但如果拍我工作,就很好拍,而且畫面出來就很像在表演,我自己覺得拉,而且都很常拍,所以如果他一直在表演的狀態是做不到的。
(主持人):謝謝這麼好看的電影,謝謝導演,謝謝劉小東,謝謝工作團隊。但是我們今天時間有限,如果你們還有任何疑問請自己想辦法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