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7/13(五)19:30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出席:Simon Staho(《愛!愛!愛!》導演)
紀錄:林仕晉/攝影:陳嬿守

主持人:大家晚安。相信大家今天晚上度過一個很愉快的電影時光,我們邀請到電影的導演Simon Staho(西蒙史塔荷)與這部片的製片來到現場。歡迎我們的導演與製片(全場鼓掌)。開始之前,是不是導演跟各位打打招呼,說幾句話。

Simon Staho大家好,我很高興能夠被邀請到台灣來,也很高興受台北電影節的邀請來座談,我覺得非常驕傲跟榮幸,希望待會座談中,能夠把這份榮幸回饋給各位觀眾。

 

Q1(主持人):第一個問題,剛剛在後台已經聊過蠻多了。就是要做一部歌舞片很不容易,當中的歌舞相當多,需要花費心力去籌劃。導演要不要談一下這部電影的源起?是本來就設定好要拍歌舞片嗎?

A1(Simon Staho):這是我的第八部電影,之前的七部電影,都有點遵循瑞典導演,柏格曼式的傳統,片子的基調不是那麼快樂。我前七部片子都跟著他的風格,我其實有點懷疑,這真的是我們文化中的傳統嗎?我開始質疑這樣的一件事。而且在之前的作品中,我塑造了很多中年的角色,那是不是這次從年輕人的身上去汲取一些東西?所以這個部分是拍這部片的起因之一。

本來並沒有設定要拍歌舞片,只是單純想從年輕人身上著手,因為在北歐拍歌舞片有點像是禁忌的感覺,因此沒有這個計畫。決定要拍這部電影後,便開始選角。選角的過程中,有一個來試鏡的人突然就唱起歌來。我自己是個蠻害羞的人,所以這個年輕人能夠展現出這樣的活力,我是頗羨慕的。

後來這個演員說:「我其實沒有演過戲,但是我會唱歌,然後我想要演戲。」,這個活力就是我想要的,所以把它放在電影當中。也因此在這部片裡,我並不是以一個導演的角色來告訴年輕人應該要做什麼,而是反向操作,讓年輕人來告訴我想做什麼,我反而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畢卡索說:要年輕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也想試著在電影中去體現這句話的真義。這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變成歌舞片的原因,同時跟所謂的年輕也是有所呼應的,十五歲的青少年做很多事情是不經思考的,像我也是透過這個巧合,有個契機踏入這個電影的主題。

 

Q2(主持人):這部電影是先有劇本之後,才有歌曲的,還是兩者同時出現?

A2(Simon Staho):其實我在《愛!愛!愛!》的製作方式跟以前我的紀錄片不太一樣,之前的作品會遵循非常嚴格的模式製作,這次想嘗試比較開放的做法。原本是有劇本沒錯,但在創作過程之中,如果有聽到給我靈感的歌曲,我就會因此修改劇本的方向。坦白說,相較於嚴謹的手法,這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拍片模式。只不過這次特別嘗試,若聽到某首歌有助於劇情,會因此更動故事的架構。

我想跟大家解釋一下背景,這個電影如果在丹麥放映的話,是會產生衝突感的,因為片中的歌曲很多都是老歌。對於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是老人的歌,因此電影有點像是給年輕人上一堂課,告訴他們老歌動聽的地方。對年輕人來講,唱這樣的歌同時又跳舞,是很奇怪的經驗;而對老人來說,看到年輕人唱自己年代的歌曲且又跳舞,都很具有衝突感。

那對我而言,這電影算是首次比較反璞歸真的作品,仔細聽這些歌,是蠻純真、單純快樂講述一些情感的,這是我想要的,至於會對觀眾造成衝突感或是其他的感受,對我來說就不是那麼重要。所以本來想拍簡單、快樂的電影,結果拍完怎麼卻顯得有點變態,於是我就自我解嘲說,我又失敗了!(笑)  

Q3(觀眾):簡單問一下,我比較好奇的是服裝的部分,片中四位主角都很特別,這些也是年輕人的想法嗎?女主角的報紙好像是用日文報紙做的,這又有什麼意思?

A3(Simon Staho):老實說,我不太了解年輕人。我的十五歲畢竟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常常看著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走在路上,覺得看起來都差不多,都穿著相似的衣服,所以我也在想十五歲到底該是怎樣?實際上試鏡時,看到上百位年輕人,都穿得差不多,覺得很驚訝,我是要在他們身上學東西的,但在衣服上好像沒有得到什麼。所以在衣服上並不是要在他們身上找答案,至於到底怎麼樣的衣服可以給我啟發,電影中這些服裝就是我心裡想像出來的,是讓我覺得很興奮的,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夠在街頭上看到這樣的衣服。

影片中女主角的衣服,是我從一個老演員的舊照片上看到的,是一件很長的白色洋裝。如果一個十五歲的少女有勇氣穿這種衣服上大街,我覺得這是很有勇氣的一件事情。至於另一個男孩穿著鬥牛士的衣服,也很酷。這些是我對於年輕人的想像,並不是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如此。所以說,這部片不是拍現在十五歲青年的紀錄片,而是回歸我自身,如果我處在十五歲的年紀,我想要的年輕感覺是什麼?比較像是拍出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生活裡表達自己,而不是反映現實。

至於那頂帽子,簡單講就是當初想要找一頂帽子,不知道要是中文還是日文,但只要夠有趣夠特別就可以了,找報紙的過程中也是有過法文等其他語言,但感覺不是很成功,只有這頂讓我覺得很好,同時帽子也呼應了剛剛提到的,能夠穿戴這些配件上街是有勇氣的事情。

Q4(觀眾):這部電影的色調非常豐富,請問一下是當初在設計電影各個環節時就有了嗎,還是事後為了要決定片子的調性才加上去的?

A4(Simon Staho):這部電影是一開始就設定好要非常多采多姿、色彩繽紛的。以前遵循柏格曼的傳統,用色上是非常嚴謹的,對色彩的使用比較大驚小怪一點,然而我這次不想要延續這個傳統,因為我覺得顏色本身也可以表達一些情緒。

通常在電影當中顏色過度使用,會讓人覺得比較俗氣或品味不好,所以有點想要做個實驗,看能不能同時運用很多顏色時,還能夠很有格調,又能反映角色的情感。在用色上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不是品味不好、很俗氣的那一端,而是品味好的一端。

所以對這部片的美術、攝影而言,是一件蠻困難的工作,因為這跟他們以往熟知的工作方式不同,因此我告訴他們:把你們熟知用色模式的最大值,再加兩倍,那就是我要的。現在電影中看到的效果,我覺得非常好。

 

Q5(觀眾):這部片的燈光,跟其他電影的使用很不同,例如街景上的效果、光在雪地上反映的效果。請問導演對這一部分有什麼想法?

A5(Simon Staho):對我來說,我在這個片子裡所要創造出來的年輕人的美好世界,在哥本哈根是沒有這樣的地方存在的。所以我想了各種方法,想讓場景看起來很夢幻,所以才有雪景、這些燈光上的東西。

主持人:映後座談差不多該告一個段落,是不是再次熱烈的掌聲謝謝導演,帶給我們非常愉快的一個夜晚,後天下午還有另一場放映的場次,喜歡這部片的朋友可以邀請朋友一起來感受丹麥年輕人的活力,謝謝大家,也謝謝我們的導演和製片,謝謝。

 《愛!愛!愛!》Love Is in the Air 影片介紹

 更多論壇紀錄請看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2年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